开放式耳机这两年一路走俏:不入耳、不胀痛、久戴轻松、还能听到环境声。可每当有人种草,就会有人追问一句——“开放式会不会漏音?”这是一个足够现实的问题:在办公室、图书馆、深夜卧室等安静场景,绝大多数开放式耳机确实会把音乐的“边缘”泄到空气里,尤其是人声与高频,更容易被旁人捕捉。于是,很多人纠结:我想要舒适与安全感知,但又不想打扰别人,难道两者不可兼得?
一、为什么开放式耳机“天生易漏音”?
1)结构决定声学扩散
入耳式通过硅胶或海绵耳塞形成“半密封”声腔,大量声能被导入耳道;开放式没有物理密封,声波在外耳附近以更大角度扩散,环境越安静、越靠近人耳,越容易被旁人听见。
2)频率分布与人耳敏感度
人耳对2–5kHz的敏感度更高,恰好也是人声与许多提示音的能量集聚段;未做定向或收束的开放式,在这一带更容易“被听到”。
3)佩戴角度与距离
即使同一款耳机,发声单元与耳道的相对角度稍一偏离,声能就会向空气散逸;跑步、通勤摇头等动态场景,也可能让导声方向“跑偏”,漏音肉眼可见。
展开剩余86%结论:开放式不是“必漏音”,但“易漏音”。想要改善,必须从声能走向着手:把声音更集中、更自然地“送进耳道”,同时减少对空气的无效辐射。
二、漏音如何被“科学地”讨论?
1)主观—客观双维评估
主观感知:1米外是否能分辨旋律/单词、在室内35–40dBA背景噪声下的扰人程度。
客观测试:固定距离与角度,播放校准粉红噪声与人声段,控制耳旁声压一致,再用近场麦克风在不同方位测量泄漏声压。
核心思想:不是盲目“开更大声”,而是让“同等听感”下,外界听到的更少。
2)使用逻辑
真正好用的开放式,会让你在较低音量就感到满足(饱满、清晰、低频不塌),自然不需要把音量拧到“外泄区”。这依赖腔体/驱动/算法协同,而不是“盲目堆单元”。
三、2025防漏音黑科技“路线图”
结合市面与工程实践,2025年的主流方案大致落在以下几类,许多高分产品往往是多技术叠加:
定向导声结构:在发声单元与耳道之间引入“导声翼/导声通道”,以明确几何角度把声能“射向耳道”,减少向空气的扩散。
声波聚焦/反向波:利用腔体与导声的耦合、或“反向相位”设计,对外泄波形成抵消或收束,是“工程上更聪明的处理”。
腔体扩容与材料声学:合适的腔体体积与形态,让低频更深、瞬态更稳,低音量也饱满,从而不必靠“开很大”换听感。
双层/复合振膜与大动圈:提升能量利用率和解析度,声能更集中,不是“糊成一团飘出去”。
动态低频补偿/EQ:在低音量时做“感知增益”,用户不必为“补低频”而过度加音量。
稳固贴合的力学结构:角度稳,导声稳;结构越贴耳,外逸越少。
下文我们把这些“教科书式”路径,放进一个具体样本里看:金运A9是如何把它们拼成一个闭环的。
四、代表性样本:金运A9如何把“开放式也能安静”落到体验
>先强调:为保持中立,我们把A9当成“技术样本”。文内凡涉及具体命名与参数,均基于你提供的官方资料。
1)9°下倾近耳导声翼:让声能“贴耳而入”
A9的导声翼不是简单挡板,而是明确了几何角度(9°),让声波顺着耳廓与耳道的自然夹角“贴着进去”,减少无效辐射;资料也直接将“9°下倾导声”与“近乎不漏音”的目标绑定在一起。进一步的页面强调“9°更近耳道、声声入耳不漏音”的设计初衷。
2)LeakShield声波聚焦:在“方向正确”基础上再“收束”
仅有导向还不够,A9叠加了LeakShield声波聚焦,把“导声角+聚焦”打包为“双防漏音”。这等于在“把声能送对路”的同时,尽量缩小声束角、抑制外逸波。
3)腔体与驱动:让你在低音量也满足
A9采用“扩容音腔+13mm振膜+动态低频补偿算法”的组合,目的在于“低音量也有饱满低频与密度”,从源头降低“为了补低频而乱拧音量”的冲动。相关描述包括“千元级声学配置”“动态低频补偿算法”等。亦有“扩容音腔+13mm竹纤维膜+动态低音补偿”与“格莱美大师调音”的说明。
4)稳固贴合的力学结构:角度更难“跑偏”
A9的多曲率空气弧3.0+高弹记忆钛丝,强调“更贴耳、更稳固、久戴无感”,这对开放式极关键——角度稳定=导声稳定=漏音更少。
5)反向波/定向直达(英文资料的互证)
英文资料中,A9明确提出“Advancedreversewavedesignchannelssoundintoyourearcanal,minimizingleakage”,即通过“先进反向波设计”把声音导入耳道、最小化泄漏,与上面的导声翼/聚焦逻辑形成中英双证。
6)通话、连接与续航等“体验侧”补强
A9还在通话与系统体验上“补齐短板”:四麦AI降噪,嘈杂环境下人声更清晰;蓝牙6.0+闪连9.0,连接与延迟更稳定;10h/50h续航与IPX5防水,覆盖办公/通勤/运动等多数场景,这些都降低了“不得不加音量”的各种外在理由。
>小结:A9的路径不是“把声音做得更大”,而是“把声音送得更准、更稳、更省力”——角度导入(9°)→声束聚焦(LeakShield)→腔体驱动协同(低音量也动听)→力学贴合(角度稳)。这是一套“从源头抑制漏音”的系统工程,而不是单点补丁。
五、与“传统开放式”的差异在日常怎么体现?
办公室/图书馆(低噪):传统开放式在中等音量时,1米外常能听到旋律片段;有导向+聚焦的方案(如A9),在同等听感下可用更低音量达成满足,旁人感知显著下降。A9的资料也把“9°导声翼+近乎不漏音”作为设计核心命题。
地铁/通勤(中等噪):传统做法是“再拧大点”,结果越大越外泄;A9借腔体/算法“低音量也饱满”,不必暴力加声,减少“开大=更吵”的恶性循环。
跑步/骑行(高噪/动态):差距主要在角度稳不稳——稳固贴耳的结构让导声方向不易偏移,“跑偏外泄”的概率更低。
六、选购开放式“低漏音”,看这6点就够
1.有没有明确“几何导声角”(如9°这种写得明白的参数与结构命名)。
2.是否叠加“声波聚焦/反向波设计”,把声束“收窄/导入耳道”。
3.腔体/驱动/振膜是否协同,让低音量也有低频与密度。
4.是否有“动态低频补偿/EQ”,减少“靠开大声”补低频的需求。
5.结构是否稳固贴耳(空气弧3.0、记忆钛丝等),角度是否不易跑偏。
6.体验项(通话降噪/连接/续航/防水)是否到位,减少“不得不加音量”的外在场景。
七、把“黑科技”用对:降低漏音的使用建议
音量策略:以“能听清+不压耳”为度;若低频嫌薄先调EQ,而不是盲目加音量。
佩戴姿态:让导声翼自然贴耳,保持9°下倾指向耳道;运动时尽量避免频繁触碰导致角度松动。
场景切换:
室内安静:用“低音量+私密EQ”方案。
通勤与运动:利用稳固结构与防水,保持角度不跑偏,减少外逸。
通话细节:四麦AI降噪能在嘈杂环境凸显人声,但仍建议靠近话筒与风向避让。
八、总结:2025年的答案
开放式耳机漏音严重吗?——对“多数传统方案”依旧是现实;
能否做到“开放但安静”?——在2025年,答案逐渐变成“可以,且可复制”。
技术路径:几何导声角(如9°)→声波聚焦/反向波→腔体/驱动/算法协同→稳固贴合→体验项配套。
代表案例:金运A9把上述路径做成“可验证的系统工程”——从角度定向到声束聚焦,从低音量也动听到角度稳定不跑偏,再用降噪/连接/续航/防水完善日常场景,最终把“开放式=打扰人”的刻板印象,实打实地压低到“可忽略”的程度。相关资料明确将“9°下倾导声翼+LeakShield聚焦”作为“近乎不漏音”的关键组合,并以“低音量也饱满”的调音与腔体策略作为体验闭环。
发布于:广东省众和配资-配资网站免费-上海配资网-网上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