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常说 “十个指头有长短,爹娘疼爱有偏倚”,这话往多子女家庭里一放,那真是戳中了无数人的心。
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?
有的孩子打小就被爹妈捧在手心里疼,吃的穿的都紧着他来,可长大了却连爹妈生病都懒得搭理;
有的孩子从小就像家里的 “小透明”,穿旧衣、吃剩饭,没人多问一句冷暖,可后来偏偏是他最有出息,成了爹妈养老时最靠谱的靠山。
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啊,这背后藏的不是孩子的 “良心” 问题,而是爹妈 “爱孩子” 的方式,从根上就走了岔路。
01那些被“偏爱”的孩子,真不是孩子天生坏,是家长早早地把他宠得没了 “爱人的能力”。
展开剩余81%被偏爱的孩子,打小就习惯了 “索取优先”:
想要的玩具,爹妈立马买;
犯了错,爹妈帮着扛;
甚至跟兄弟姐妹抢东西,爹妈还得帮着 “撑腰”。
时间长了,他们心里就种下一个念头:“我要的就该有,爹妈为我做啥都理所当然”。
你说这样的孩子,长大了怎么会懂孝顺?他们连 “体谅” 俩字都没学会。
偏爱从来不是 “帮孩子”,而是把孩子往 “不懂感恩” 的坑里推。
他们没试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,所以长大后连照顾自己都费劲,更别说照顾爹妈;
他们没尝过 “分享” 的甜,所以眼里只有自己的需求,看不到爹妈日渐佝偻的背、慢慢花掉的眼;
他们没受过 “委屈” 的苦,所以一点不顺心就发脾气,哪会顾及爹妈心里的难受?
02别以为这些被忽视的孩子,是天生就 “懂事”吗?
网友@小敏说,她小时候最大的愿望,就是能让妈像夸弟弟那样夸她一句,所以她拼命学习、努力工作,后来孝顺爹妈,也是想证明 “我也很棒,我也能让你骄傲”。
那些被家长忽视的孩子,不是天生就 “懂事”,而是生活逼着他们早早学会了 “独立”。
他们没人帮着整理书包,所以从小就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;
他们没人替自己解决矛盾,所以跟同学相处时懂得换位思考,人际关系反而好;
他们没人关注自己的情绪,所以更能察觉到别人的难处,照顾爹妈时也更细心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心里藏着一股 “想被认可” 的劲儿。
这些孩子,因为缺过爱,所以更懂爱的珍贵;
因为受过苦,所以更能体谅爹妈的不容易;
因为靠过自己,所以更有能力扛起家庭的责任,长大更有出息。
03其实啊,多子女家庭里的 “偏爱” 和 “忽视”,从来不是孩子的问题,而是父母 “爱” 的方式走了岔路。
我们总以为 “多给点爱” 就是对孩子好,却忘了爱也要讲 “边界”和“尺度”。
不是把最好的都给孩子,而是要教孩子 “怎么珍惜好东西”;
不是替孩子扛下所有事,而是要教孩子 “怎么自己解决事”;
不是偏爱某一个,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知道 “你值得被爱,也该学会爱人”。
我邻居李叔,他家三个孩子,从小到大,李叔从不说 “你是老大该让着”“你是老小该被疼”,买东西都是三份一样的,孩子们吵架,他先问清楚原因再评理,从不偏袒谁。
现在三个孩子都长大了,老大在国企上班,老二开了个小超市,老三当老师,每次过年过节,三个孩子都抢着接李叔老两口去家里住,平时打电话也是轮流打,家里有事,三个孩子一起商量着解决。
李叔常说:“手心手背都是肉,端平了,孩子们心里才暖,长大了才会疼你。”
的确,说到底孝顺从来不是 “宠” 出来的,也不是 “逼” 出来的,而是 “教” 出来的。
辣妈语录:
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张白纸。
你在纸上画满 “自私”,他就学不会感恩;
你在纸上画满 “担当”,他就会成为你的依靠。
所以啊,各位家长别再纠结 “该疼哪个”,而是要想想 “该怎么疼”:不溺爱,不忽视,把爱端平了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里学会成长,在成长里学会爱人。
这样等咱们老了,不管是哪个孩子,都会牵着咱们的手,笑着说:“爸妈,有我呢。” 这才是家庭教育最该有的样子,也是咱们当爹妈最踏实的幸福,你说对吗?
发布于:天津市众和配资-配资网站免费-上海配资网-网上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